朱棣连忙道。
他只想能够留下高煦的性命。
【秦念:不妨告诉你,待在封地的朱高煦正在积极准备谋反。】
【朱棣:……】
朱棣再无为朱高煦求情的余地。
倘若此时他再在天幕为次子说话,那就是公然宣称“谋逆不当死”!
其实他清楚次子有谋逆之心。
他将朱高煦徙乐安,就是因为“乐安距北京数百里,但闻有异谋,可朝发而夕擒也”。
【秦念:朱高炽,你说是吗?】
【朱高炽:……是。】
【秦念:朱棣,你这个二儿子,现在赐死还能死得痛快一点,也不至于连累子嗣。】
野史记载朱高煦死于铜缸炙烤,但《明史》只记录“汉王高煦及诸子相继皆死”。
秦念觉得朱瞻基不像是会让叔叔死得这么难堪的皇帝,在封建时代,落这么个名声得不偿失。
加上朱瞻基时期的史实不能详说,秦念只能笼统暗示朱高煦的结局。
【秦念:朱瞻基?】
朱瞻基对朱高煦的态度也很好,但秦念怀疑这是捧杀。
“仁宗皇帝大渐,时上在南京,被召还,高煦谋伏兵邀于路,仓猝不果。”
朱高炽病危,朱瞻基从南京回北京,朱高煦在路上设伏,因为行动仓促而没能成功。
朱瞻基即位之后,朱高煦天天向朝堂提出请求,朱瞻基全部应允,就连与朝政有关的事务,他也全部照办。
可见朱瞻基明知朱高煦心怀不轨,却对朱高煦表现得极为尊敬。
朱高煦越发狂妄自大,在朱高炽死后的第二年八月就不自量力地起兵造反。
而朱瞻基轻松平定这次造反,将朱高煦幽禁,还吓得朱高燧在次年主动放弃护卫。
几年后朱瞻基的皇位彻底稳固,就把朱高煦和他的儿子们全杀了。
显然朱瞻基不是心慈手软的人,也不像他爹那么在乎名声。
【朱瞻基:……】
朱瞻基当然知道秦念在说什么。
但面对皇祖父,他不好直接作出回答。
【朱棣:谋反……朱高煦,你让朕如何留你性命?】
朱棣当然看得出朱高煦因谋反被诛,甚至是连累子嗣一同被朱瞻基所诛杀。
秦念不知道瞻基所在的时间,却笃定他知道高煦被杀一事。
那么朱高煦谋反的时间,要么是高炽在位时,亦或是瞻基登基不久。
自己只剩三年寿数,而高炽在位时间不长。
换言之,朱高煦几年后就行谋逆之事。
朱棣甚至不能责怪孙子杀儿子。
谋逆之人,不得不杀。
【朱棣:朕赐你自尽,不累及后代。】
朱棣声音哽咽。
高煦是他最疼爱的子嗣。
却是在他的溺爱之下愈发骄横,凌虐百姓,甚至胆大包天到实施谋反。
纵然秦念不提此事,高煦也会死于谋反被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