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大明话事人 第834节(1 / 2)

所以九元公不需要与沈前辈有太多交流,也不用对沈前辈进行考察,他只需看你一眼就足够了!”

沈一贯:“……”

这不是迷信吗?你周应秋这嘴脸,与那些乡下土嗨教派的信徒有何区别?

一直以为你们林党是一个理智严密的政治团体,原来氛围也是这么狂热宗教化的。

周应秋仿佛知道沈一贯在想什么,又补充说:“沈前辈别不信,你仔细想想,九元公身边是不是人才辈出?

而且你甚至可以去打听,这些年来,九元公愿意去结交和笼络的人,哪一个发展的差了?”

沈一贯既然打算靠近林泰来,自然对林泰来以及林党很是下过功夫研究。

此时他顺着周应秋的话想了想,好像确实是这么一回事,林泰来身边的人确实都发展的不错,似乎冥冥之中真有什么运数。

即便离不开林泰来的扶持,但也不能排除他们自身的气运。

最后周应秋一击必杀:“你再看看你的同年赵首辅,万历十三年以前,你能想得到他能当首辅吗?

但九元公去南京参加武科乡试时,一眼就能看出赵公的气运!”

沈一贯不由得陷入了沉思,难道林泰来确实很重视自己,并不是随口应付?

与周应秋分开后,不知不觉走到了首辅赵志皋的家门前。

都是隆庆二年的同年,还都是浙江人,又没什么利益勾连需要避嫌,所以不用太见外,沈一贯干脆就直接去赵府登门拜访。

面对不提前打招呼就登门的沈一贯,赵首辅还挺奇怪的,问道:“今日为何突然登门?”

沈一贯答话说:“今日路过太常寺,观林九元教导乐舞生凯歌,又交谈了几句。

最后林九元对我说‘汝当自勉’,我不得其解。”

赵志皋闻言,便意味深长的说:“这是好事,要恭喜了!”

“好在何处?”沈一贯反问道。

赵志皋说:“三四年前我还是吏部侍郎时,林九元劝我为入阁做准备,也对我说过同样的话。”

沈一贯灵魂巨震!原来那句话的份量这么重!

随即沈一贯摸了摸白发,叹道:“我已经年过花甲,怕是没多少时间了,若能早遇林九元几年就好了。”

赵志皋笑道:“不晚!我也是年过六十才遇到林九元。”

沈一贯开始觉得,周应秋说的可能都是对的……林九元身上确实有一点神性。

面对这样的人,稍稍产生一点偶像崇拜也是可以理解的,怎能说是迷信?

------------

第七百五十九章 封侯和献俘之后

又过得几日,皇帝颁布诰书,封东征功臣林泰来为带方侯,并且按惯例赐予丹书铁券。

从此时起,理论上“与大明同休”的勋贵又多了一家。

虽然林泰来之前一直很低调,但接受了册封之后的几天就不能太低调了,需要把这种兴奋表现出来,不然皇帝怎么想?

所以林府匾额换成了带方侯府,林泰来成了“君侯”后,便大摆三日筵席,广邀宾朋庆贺,好一派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场面!

当然能去林府赴宴其实也不算什么,赴宴之后还能进内院喝茶聚会的,才是核心圈人士。

基本上就是更新社一帮子人坐在这里,也是林泰来回到朝廷后首次召集开会。

这次尤其特殊的是,吏部尚书王世贞也坐在这里。严格意义上,王天官并不是更新社社员。

结果王天官的嫡长子王士骐就很不自在了,和老父亲坐在一起开会的感觉,谁开谁知道。

更新社坐馆林泰来喝了几口醒酒汤之后,开口道:“我这一生如履薄冰,如今又到了一个最关键的时刻。”

众人:“……”

“如履薄冰”这个词和坐馆你能有什么关联吗?

以武入道,从文坛打到科举、从江南打到京师、从西陲打到东国的人是谁?

林泰来又说:“所以我决定,等献俘典礼结束后,我就辞去除了词林之外的所有官职!

毕竟这些年来东征西讨实在太累了,回苏州休息几年。”

林坐馆这个决定,宛如一声炸雷,震得更新社众人脑中嗡嗡响。

又听到林泰来叹道:“功名到了我这个程度,在朝廷的一举一动都必定会饱受非议。

与其坐看猜疑嫌隙日积月累,不如暂且归去。

何况从近一两年的情况表明,即便我不在京师,你们也能维持住局面。

这说明,我们的组织建设已经非常完善了,不再是完全依赖我的状况。”

别人还在发愣,周应秋问道:“君侯何时回来?”

林泰来很自信的答道:“等到非我不可的时候。”

朝臣可能都认为,万历皇帝已经彻底摆烂了。但万历皇帝总能用事实告诉大家,他还能更摆烂,现在才到哪?

正好可以利用皇帝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