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文豪1978 第332节(1 / 3)

毕竟版税这东西,是直接跟码洋挂钩的,出版社要让渡给作者的版税可都是实打实的利润。

但林朝阳也有自己的说法,文学说到底也是内容行业,自然是内容为王,如果连创作者都拿不到对应成绩的可观收益,这个行业又有什么发展前景呢?

他这番言论很有如今自由派的风格,李士非身在广东,对于这种论调从心里是认可的。

但他也知道这个口子不能轻易开,两人掰扯了很长时间李士非的态度始终柔和,但却坚决。

稿费好商量,但版税这事不行。

在林朝阳不说话后,气氛陷入了僵局。

在李士非内心忐忑的时候,林朝阳沉默了很长时间。

林朝阳很清楚以如今国内的风气和政策,想要拿版税是多么困难的事。

可万事开头难,要是大家都因为畏难情绪而退缩,这种情况谁来改变呢?

其实他也没指望一下子就能拿到版税,今天跟李士非的据理力争更多的是做个铺垫,让他们有个接受的过程。

“好吧!”林朝阳觉得时间拖的也差不多了,故作无奈的叹了口气。

李士非心中一喜。

“这次就还是以基础稿酬加印数稿酬来付酬,但下次……”

林朝阳说到这里,眼中充满了坚定的目光,掷地有声的对李士非说:“下一部小说发表,必须以版税付酬。如果你们不同意,我只能换个单位来合作。”

李士非听到林朝阳妥协的时候心里本来还很高兴,可等林朝阳表明了态度,他又惆怅起来。

版税这事怎么就过不去了呢?

“朝阳,你就算换个出版社又能怎么样?国内就没有这个先例,不仅我们出版社,其他出版社也不会同意的。”

李士非的话绵里藏针,林朝阳眼神锐利的看向他。

“老李,你说版税付酬不是我们国家的惯例,这话对,也不对。

以前这么搞,不代表以后也要这么搞。我们中国人总喜欢拿祖宗成法说事,我问问你,如果我们到现在还搞孔子尊周礼的那一套,还有现在的新中国吗?”

林朝阳的语气不太客气,表情也很严肃,李士非不想与他争执,眼神闪躲。

林朝阳见他不说话,又说道:

“惯例,就是用来打破的。当然,这种打破必然需要超过常规的成绩。

咱们说点实在话,一部《渡舟记》给你们出版社创造了多少效益,你心里应该比我清楚。”

论在读者当中的号召力,林朝阳可以说是如今国内最受欢迎的作家,以《花城》今年第一期的销量来说,能取得这么辉煌的成绩,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自然是因为《渡舟记》。

李士非试图寻找点措辞来反驳林朝阳,可林朝阳根本不给他这个机会。

“老李,没有你们花城出版社,读者一样认我林朝阳的作品。可你们花城出版社没了我的作品,还会有那么高的销量吗?”

林朝阳一惯都是好好先生的姿态,今天偶露峥嵘,言谈神色间充满了舍我其谁的自信。

若是一般的作家这么说,李士非恐怕当场就会驳斥回去,可现在坐在他眼前的是林朝阳。

一时间,他竟无言以对。

第337章 版税拉锯战

后世中国文学界第一个拿到版税的作家是王硕,1992年华艺出版社要出版《王朔文集》,王硕向出版社提出了版税付酬制的要求。

要求按印数拿钱,卖一本书就得给他一份钱,按码洋10走。

这样的要求在当时无疑是极为大胆的,也让王硕饱受谩骂和争议,许多媒体将他称为“中国最拜金的作家”。

但华艺出版社最后还是同意了王硕的要求,原因很简单。

在这一年,华艺出版社王硕的小说集《过把瘾就死》,里面收录了王硕的几部中篇小说,小说集上市后迅速风靡读者群体,短短一两个月之内就卖出了30万册,华艺出版社也深知王硕的作品的受欢迎程度。

双方最后达成协议,王硕也没有辜负华艺出版社的信任。

《王硕文集》出版后热销全国,不断加印、再版,为王硕带来了百万稿费,也惠泽了之后的所有中国作家。

于华就曾在采访中公开表示:没有王硕就没有我们作家现在的收入,感谢伟大的王硕。

彼时国内的市场经济风气早已大行其道,王硕也是国内最当红的作家。

那个时候的他狂到什么程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中国电影,哥们儿平趟!

其实何止是电影,那几年的王硕写小说小说火,写电视剧电视剧火,写电影电影火,“王硕”这两个字基本就等于“畅销”。

彼时彼刻的王硕想要拿到版税都需要与出版社进行一番拉锯,遭受媒体的围攻。

林朝阳提早九年要求以版税付酬,他早已预料到了可能要面对的困难。

他当初愿意接受花城出版社抛来的橄榄枝,也是有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