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脸上带着几分缅怀的神色诉说着当年的往事,言语间充满了唏嘘。
她与叶君健回忆了一会儿往事,忍不住问起了燕京大学如今的情况,叶君健笑着说道:“我都离开燕大多少年了,哪里知道呦!”
他说着话,将目光对准了林朝阳,“你还是问问年轻人吧,朝阳同志刚好在燕大工作。”
韩素音好奇的看向林朝阳,今天在场的宾客有近三十人,除了开场一番介绍,大多数时候大家连人名都对不上。
两人互相点头致意,寒暄了两句,韩素音问:“林先生在燕大教什么?”
“我可不够格在燕大教书,我是燕大图书馆管理员。”林朝阳笑呵呵的说道。
听到林朝阳的自我介绍,韩素音询问图书馆如今的情况,他简单介绍过后,韩素音感叹了一句,“比我们那时候条件可好多了。”
她又问:“我记得那时候图书馆有个管理员叫金克莯,自学起来很刻苦呢!”
林朝阳回应道:“金伯伯现在是东语系教授,学识过人。”
韩素音点点头,“他当年就很聪明。”
有了共同熟悉的人物,韩素音的谈性被林朝阳勾了出来,陆陆续续又问了他好几个问题。
一旁的叶君健提醒她道:“朝阳跟我们还有点渊源呢。”
“什么渊源?”
“他岳父是陶敬法。”
“陶敬法?”
韩素音回忆了片刻,皱着眉头,艰难的想了起来,“陶敬法好像是历史系的吧?”
“是啊,比我们小了几届。”
韩素音笑了起来,“原来是老同学的女婿,真没想到能在这里见面。”
她又问林朝阳,“我看你年纪也不大……”
韩素音三十年代燕大毕业后先赴比利时留学,逐渐对文学产生兴趣。七七事变后回国,嫁给了果党军官唐保黄,1941年开始发表小说。
后唐保黄赴英国当外交官,她随丈夫前往英国,45年内战爆发,唐保黄回国参战,她却留在了英国攻读医学博士学位。
48年唐保黄战死后,她回到香江从医,邂逅了记者伊里奥·马克,将这段感情经历写成了作品《瑰宝》,在美国出版后引发了不小的反响,这部小说的成功也奠定了韩素音在欧美文坛的地位。
后来小说还被好莱坞改编成了电影《生死恋》,在1956年的奥斯卡金像奖上获得了三项大奖。
之后她又有两段婚姻,现在的丈夫是印度人陆文星,前些年为修复中印关系还做了许多工作。
现在的她常年定居印度,严格意义上来说属于国际友人,所以并没有听说过林朝阳的名字,也不了解他的事迹。
第326章 资本主义,是不一样哈
听着韩素音的问话,林朝阳正想谦虚几句,《大公报》的社长费彝民先生笑哈哈的说道:“林先生现在可算是内地文学界青年一代的领军人物了!韩女士,这一点你可孤陋寡闻啦!”
费彝民前半句话既是夸奖林朝阳,也是点出了他的名气,后半句话有调侃,同时也是为韩素音解围。
因此,韩素音闻言后朝费彝民投去了感激的一瞥,对他说道:“那你可得给我好好介绍介绍了。”
费彝民正想开口,林朝阳连忙摆手说:“费社长谬赞,我只是写了几部小说,侥幸获得了些同行和读者们的认可。”
一旁的叶君健这时朗声笑道:“朝阳,谦虚是好事,过分谦虚可就是骄傲了。”
他说完这话,冲着韩素音说:“费社长说的没错,这可是我们国内如今最有实力和名气新生代作家了。”
费彝民又补充道:“林先生的《梵高之死》还在香江出版了,颇受好评来着。”
众人突然之间齐齐夸起了林朝阳,让他本人有些受宠若惊,也让韩素音感到稀奇。
她如今与国内的联系很少,这次是正好回香江度假,恰逢其会参加了今天的宴会,没想到会在宴会上偶遇的燕大同学的女婿,竟然还是个如此优秀的青年作家。
“恕我眼拙!”韩素音向林朝阳说了声抱歉,林朝阳客套了一句。
她听众人对林朝阳如此盛赞,难免心生好奇,问起了林朝阳的一些创作。
这种情况下,林朝阳自然是不好自夸的,肖军这个团长主动站出来,为大家隆重介绍了一番他的创作履历。
肖军在介绍了林朝阳的创作履历后,又强调道:
“朝阳同志自踏入文坛以来,还获得了多个全国性的文学奖项,他的创作一直是领文坛风气之先的。
真要是说起来啊,我们这帮人都是‘出土文物’了,以后中国的文学界还得看他们这些年轻人的!”
今天在场的香江来宾里,对林朝阳有所了解的,就是新华社和《大公报》两家媒体的人,其他人除了有几位是听过或者看过《梵高之死》的,剩下的对林朝阳并无了解。
林朝阳谈吐平和,温文尔雅,但他一个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