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光年给林朝阳和李士非互相介绍一番,寒暄过后,林朝阳请两人坐下。
“最近老李在燕京组稿,本来前些天就想来拜访你的,结果赶上你喜得贵子,也不好意思上门打扰。
眼看着他出来也半个月了,明后天就打算回广州去,就想着来找你聊聊。”
章光年是文协的二号人物,林朝阳没想到李士非的面子这么大,竟然能请动他过来说约稿的事。
《花城》创刊于1979年4月,在国内众多知名文学杂志当中,它的风格向来以洋气出名。
杂志栏目上有“香江通讯”、“海外风信”、“外国文学”等诸多介绍海外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
因此受到了国内众多文学爱好者的喜爱,销量常年稳定在六七十万册,知名度并不输《当代》《十月》《收获》等杂志。
李士非除了是《花城》的主编,同时也是广东文协二把手和花城出版社总编辑,是gd省内文化界的知名人物。
有章光年做中间人,林朝阳自然不会拒人于千里之外,客气的与李士非交谈了一会儿。
等双方渐渐聊开了,李士非问道:“不知道朝阳同志对于发源于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流派的作品怎么看?”
林朝阳不明白他怎么突然聊起了魔幻现实主义这个题材,沉吟着说道:
“魔幻现实主义在拉丁美洲的诞生与流行,其根源是在于当地社会和民族因素。
‘魔幻’意味着非真实,却加上了‘现实主义’,便是构建了一种基于现实主义的更具想象空间的文本模式。
我对拉丁美洲的社会发展和历史不甚了解,也不好妄加评论,但几位拉美名家的作品也读过,写的确实很好。
并非是一味的臆造一个幻想的世界,而是力图深入现实,去发现事物中、生活中和人类活动中的神秘所在。”
林朝阳没有像有些人谈论文学艺术那样动不动就炫耀式的夸夸其谈,只是十分低调的说了几句,但每一句都说在了点子上。
“朝阳同志总结的可谓是鞭辟入里。今年以来,因为马尔克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缘故,魔幻现实主义流派在国内的读者群体当中可谓是红的发紫。
我看过你所有的作品,知道你从踏入文坛以来就一直在求新求变,从来不给自己设限,不知道你有没有兴趣创作一部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
第312章 你早说啊
林朝阳想到了李士非是来约稿的,但没有想到他居然还是带着“命题作文”来的。
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让魔幻现实主义这个诞生于拉美地区的文学流派成了如今国际文坛上的显学。
在国内就更是如此了,十月份诺贝尔文学奖一公布结果,各地文学青年们开口“魔幻现实主义”,闭口“拉美文学爆炸”。
这种现象本身就很魔幻现实主义,但在这片土地上,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花城》是国内第一个报道马尔克斯获奖发言的文学杂志,这段时间里他们也转载了笛尔福、马尔克斯这些作家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但所引发的效果让杂志社总感觉差点意思。
因为引进、转载作品的这种影响力更多的是局限于文学爱好者群体,如果要想让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真正做到落地生根、枝繁叶茂,必须要出现一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本土作品才行。
此次李士非北上燕京,目的之一是为了与众多作家联系感情,顺便约稿,另外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寻找有潜力配合他们完成这一宏伟目标的作家。
有人可能会问,魔幻现实主义只是个外国人写出来的东西,《花城》为什么非得不遗余力的推广这个文学流派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文学流派这种东西只是业内人或者研究者总结出来的东西,按照如今对于魔幻现实主义的定义,其实《西游记》未尝不是一种魔幻现实主义作品。
是以英雄不问出处,既然是好的东西,让读者读起来有趣、有益,“拿来主义”一下又有什么关系?
再就是《花城》出于自身发展的考量,任何一份文学杂志要发展,要形成强大的影响力,必然要有所倚靠。
比如《收获》就有巴金的金字招牌,《当代》有人文社这个后盾。
除此之外,能够发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作品、推出才华横溢的中青年作家,这些都是文学杂志迅速扩大影响力的好办法。
《花城》自创刊以来就以“洋气”而闻名,到如今几年时间,杂志的影响力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期,这一点从杂志销量上也能看出来。
创刊一年后,《花城》销量便达到了单期60万册,但到现在两三年的时间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
李士非说林朝阳在创作上求新求变,他和《花城》杂志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林朝阳踏入文坛四年多时间,一步一个脚印,用作品闯出了偌大的名气,如今有了茅盾文学奖的加持,他俨然已经成为了国内青年作家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