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好。”
几个学生高兴的答应着,目送林朝阳离开。
几人当中一个留着长发、戴着眼镜的小眼睛男生看着林朝阳离开的背影,难以抑制心中的激动。
他是今年九月才入的学,入学以后只远远的看过林朝阳几次,还从来没机会跟他说过话,因此今天近距离跟林朝阳交流一番,让他心潮澎湃。
“西川,走了!”身边的同学对他喊道。
“来了!”
请好了假林朝阳无事一身轻。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陆陆续续又有不少熟悉的朋友来到他家中拜访祝贺得奖的事。
12号上午,他去燕大给学生们做了一场演讲,地点还是在大饭厅,来听演讲的学生挤满了大饭厅,现场人山人海。
会场内不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演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他演讲过后,又接受了学生们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提问才结束。
傍晚陶玉墨去了家里,添油加醋的把今天燕大学生们的狂热的情绪描述了一遍。
陶玉书回想着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公布后这几天周围人的反应,有些不解的问道:
“其实茅盾文学奖跟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都是全国性的文学奖项,除了作品篇幅不一样之外,本质并没有什么不同,怎么感觉你这次得奖影响力这么大?”
“名人效应嘛!茅盾先生名气太大了,这个奖项是根据他老人家的遗愿设立的,又是以他的名字命名,奖项本身就有着很大的纪念意义。”林朝阳解释道。
林朝阳还有个原因没说,后世国内文学界陆续又出现了以现当代文坛的几位大家名字命名的文学奖项,比如老舍文学奖、比如鲁迅文学奖、比如曹禺戏剧文学奖。
但真正说起来,茅盾文学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还是第一份。
原因也很简单,以个人名字命名文学奖项,茅盾文学奖在国内还是第一个,吃到的舆论红利也是最大的。
后人再想效仿,是很难超越的。
第308章 奖项背后
1982年12月15日,今天天气晴朗无霾,人民的会堂小礼堂内人潮涌动。
距离第一届茅盾文学奖授奖仪式开始还有半个小时时间,本届评奖的评委会成员、获奖作家、受邀出席的领导和嘉宾们正在陆续进场。
为了这次授奖仪式,文协可谓耗尽心力。
在场的众多来宾当中,有文化、宣传、新闻出版等相关部委的领导,有各地文协的带头人,有全国各知名出版单位、文学刊物负责人,有众多知名作家、编辑家、评论家……
细数一番,前来参加授奖仪式的嘉宾多达数百位,均是国内文化界有头有脸的人物。
其中还不乏如巴金先生、文化部尚书、宣传部侍郎等德高望重、身居要职之人。
林朝阳混在一众获奖作家当中进场,进入礼堂的途中一路打着招呼,今天这样的场合熟人太多了,他光是打招呼就打了好一会儿。
“朝阳同志真是好人缘啊!”落座之后,坐在林朝阳一旁的魏巍调侃道。
“您老说笑了,主要是今天来的都是业内人士,熟人自然多了点。”
林朝阳昨天专门去了一趟华侨饭店报到,在那里见到了另外几位获奖作家。
前几年《高山下的花环》举办研讨会,魏巍还曾受邀出席,双方算是认识。
坐在林朝阳另一边的李国文是《冬天里的春天》的作者,他个子很高,只是脸上表情木然,一言不发。
昨晚两人聊过几句,林朝阳知道他这人不是高傲,只是不善言谈,尤其是在陌生的环境当中。
另外四位获奖作家,姚雪垠、周克芹、古桦、莫应丰在三人周围依次排开。
七人中,姚、魏都是年过六旬的文坛前辈,李、周、莫、古桦四人则是四五十岁,正当壮年。
唯独林朝阳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坐在他们中间,脸上满满都是胶原蛋白,分外扎眼。
大会正式开始后,依旧是惯例的领导讲话,巴金先生作为文协领导和评委会主任进行了发言。
然后就是颁奖时间,林朝阳七人坐上主席台,往上面一站,老中青三代作家汇聚一堂,台下文坛前辈都感到欣慰。
评委会成员们坐在主席台下第一排的位置,章光年和冯穆坐在一起,两人颇有些感叹的看着台上的众人。
“老同志焕发光彩,中年人充当中流砥柱,年轻人迎头赶上,文学界的发展真是蒸蒸日上!”
“是啊,多好的局面啊!这次评奖真是恰逢其会,为文学界今后的发展又夯下了坚实的一记重锤。”
听着冯穆的话,章光年微微颔首。
最近这两年,“新时期文学”这个名字逐渐叫响,它所对应的是1949到嗡嗡嗡之前的“十七年文学”,是自1976年之后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进程。
若要追究新时期文学的萌芽,应该说是发轫于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