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隽留两人继续,转身去拿自己的餐。
赵过的心神已经完全被眼前的餐食给吸引了。他的目光从周围的那些新鲜之物上移开,牢牢锁定在眼前的餐盘上,专注里又带着审视。
七号区员工食堂的饭菜很不错的,即便是家住在安平县的员工们也愿意吃完饭再回家。
赵过盘中盛着的,正是苏隽为他取来的几样常见食堂菜,色香味俱全——一份晶莹剔透、粒粒分明的白米饭;一份色泽油亮、青翠欲滴的炒青菜;一块裹着金黄脆皮、散发着诱人肉香的炸鸡块;还有一小碟西红柿炒鸡蛋。
很多菜赵过不认识,但它们正散发着阵阵香味。
“这就是炒菜?”他抬头问路晓琪。
路晓琪忍不住微笑:“是,用铁锅放油炒或炖,或者是用油炸。”
赵过立刻领会:“看来如今的炼铁和榨油有了长足长进。”
只有炼铁技术进步了,铁有余量才会拿来做炊具而不是兵器。榨油同理。赵过虽然平素只专心自己的农事,但也是当过大官的人,洞察能力是足够的。
路晓琪颔首:“如今的钢铁都已经过剩了,油也不用愁。”
赵过看着自己最熟悉的食物,米饭。
汉朝种植最多的是粟和麦,但稻子他也常见。可他见过的稻米完全不能和现在眼前的稻米相比。
更粗糙,更黄,颗粒也没有这么饱满。
“此米竟如此精纯……”他伸出粗糙的手指,小心地捻起几粒,放在掌心细看。米粒饱满,洁白无瑕,几乎看不到任何碎糠杂质,与他记忆中即便是上贡的御米相比,都胜出不止一筹。
“粒粒皆如珠玉,后世精碾之术,竟至于斯?”他喃喃自语,眼中充满了农学家对精良作物的惊叹。要知道,在汉代,即便是贵族所食,也难免有些许未脱尽的谷壳或碎粒。
“我们现代的谷物碾磨技术的确已经很成熟了。”路晓琪见他盯着米饭出神,忙说:“这是东北大米,黑土地上种出来的,很好吃的。您尝尝?”
她也没客气,晚上七点多,早就有些饿了。说话的时候自己已经拿起筷子吃了起来。
赵过夹起一筷子,送入口中。
米香瞬间在口中弥漫开来,口感软糯适中,带着天然的清甜。他眯起眼睛,甚至有些愣神。这样的口感……赵过细细咀嚼着,感受着这远超他时代认知的精纯谷物带来的满足感。
“好稻米!”他忍不住低声赞道,作为主管农事的官员,优质粮食带来的喜悦是刻在骨子里的。
苏隽正好端着餐盘过来,还给赵过和路晓琪带来了一碗汤,今天食堂的例汤是海带排骨。
他见赵过的眼神一直在盯着盘中的菜,笑着解释:“赵都尉,这是西红柿炒鸡蛋,您应该没吃过。”
“西红柿?”赵过好奇夹了一筷子,“的确从未见过此等形色之果。”
苏隽回想起自己刚来的时候:“我也是来了这儿才吃到的,此物现在是华夏人餐桌上不可少的菜蔬之一,食用量巨大。”
他很爱吃。
路晓琪解释了一下西红柿的来源,然后目光炯炯地看着赵过,很想看看赵都尉对西红柿的评价。
赵过夹起一块西红柿,凑近嗅了嗅,一股清新微酸的气息钻入鼻腔。他轻轻咬下一小口,酸甜的汁液瞬间在口中爆开,那是一种他从未体验过的、层次丰富的味道,还带着蛋香味。
“好吃吧?”路晓琪充满期待的问。
“嘶……”赵过微微吸了口气,眼睛因惊奇而睁大,“此味……甚奇!酸中带甘,汁水丰盈,果肉绵软……的确如女君所说,很好吃。”
他细细品味着,甚至无意识地用勺子拨弄着盘中剩下的西红柿,观察其横切面的籽粒结构,农学家的本能让他开始分析这未知作物的特性。
“其性温热寒凉?宜种于何种土质?需水几何?”这些问题几乎要脱口而出,但他很快意识到场合不对,硬生生忍住了,只是盯着那几块西红柿,眼神灼热得像是在看田地。
“正是因为好吃,所以现在种这个的越来越多。”路晓琪说。
赵过犹豫了一下,还是问出口:“此物,寻常百姓也能吃到?”
如此美味,竟然不过是寻常食物吗?
路晓琪轻松地点点头,咽下口中的饭菜后才开口:“西红柿就是再寻常不过的蔬菜,价格也不贵。夏天的时候,菜市场里堆得像小山一样。家家户户都会买来做菜,凉拌、炒鸡蛋、炖汤都行。”
“家家户户?”赵过捏着勺子的手顿住了,那黧黑的脸上,震惊之色几乎要满溢出来,他急切问:“那,这白米饭,如此精米,粒粒饱满无杂,寻常农夫之家也能日日食之?”
苏隽很明白他的感受,斟酌了一下后说:“赵都尉,此地富足,寻常百姓家里吃饭穿衣都是不缺的。诸如像炸鸡、猪肉、甚至海货都是随时能吃到的。您在这儿多待一段时间多看看就知道了。”
苏隽对赵过很尊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