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凡事都要以自己为先。
这并非是孔善德生来如此,而是在后天的环境下熏陶而成的。
孔善德出生的时候孔苏氏的丈夫孔老二还活着,家里这几个孩子中,除去与孔老二素未谋面的孔宝儿,孔老二最喜欢的孩子就是孔善德了。而孔善德也是最像孔老二的孩子。
孔善德从小就被父亲寄予厚望,连带着孔苏氏也对他带了不少的期望。而这种期望更是在孔老二死后达到了顶峰,孔苏氏觉得孔善德长大以后一定会有出息的。
而事实也没有辜负孔苏氏的期望,在原书中,无论是第一世还是第二世,孔善德都是考上了秀才的,至于后面有没有考上举人,这个苏慕宁就记不得了。所以苏慕宁对于这一世孔善德能否考上秀才,其实是没有太多担心的。
换成一句话来说,就是这个儿子以后的日子差不了。
所以家里的资源,孔苏氏都是优先向孔善德倾斜的。久而久之,孔善德便把这一切看成是理所应当了。稍微有一点不合他心意的,就找上来,这也是上次苏慕宁她们在码头摆摊时,孔善德找上来的原因。
她就说食肆开业这么久了,她总觉得好像还缺了点什么。原来是缺了孔善德的上门!今天孔善德来了老宅,那也是一样的。
对一个人无条件的好太久,这个人就会把这一切当成是理所应当。所以这也是原书中,那两世孔善德虽然都顺利考上秀才,孔家却没有沾到多少光的原因吧。
当索取成为了习惯,付出就无从谈起。
上一次苏慕宁还有孔善民、孔善财的态度让孔善德郁闷了很久,他想不明白向来以他为首的孔家人这一次怎么就变了呢?
直到他的郁闷被妻子看出,孔善德对自己的妻子董氏诉说过后,董氏又叫来了自己的父亲,也就是孔善德的岳父兼师父,为他开导。
说实话,董家人和孔家人虽然是亲家,但是除了亲事之外,并没有打过太多的交道。因此,董先生对于孔善德的娘、哥哥等家人也不是十分了解。
听孔善德和董氏把事情一说,董先生立马就开始批评孔善德,大骂他是读书读傻了!
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从来就不是这个人有没有读过书,有多高的学问。人之所以被称作人,那是因为人有良心!没有良心的人就不配被称为人!
他娘孔苏氏一个乡下妇人,还是死了个丈夫的农妇,带着五个儿子两个闺女,还能把他供出来读书,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
董先生觉得他作为一个局外人,听了这样的故事,都十分动容。怎么这个女婿就这么不知道感恩呢?
还有孔善德那两个兄弟也都是好的,碰上那种有坏心、私心的兄弟,孔善德这书压根就读不成,还娶他闺女?做他的白日大梦去吧!
不过董先生都活了一大把年纪了,看人还是挺准的。孔家这小子,虽然性子有些固执,但是本性是个好的,用心教导,绝对差不了。要不然说什么他都不会把闺女嫁给他的!
经过董先生的一顿教导,孔善德也回过味来。这事,好像是他做的太过了。
大梁是有“士农工商”的等级划分。
太祖建国初,定下规矩,大梁要以农为本,而士则是负责管理的,因此士排在第一位,农排在第二位。至于工匠,对于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被排在第三位。
而至于排在最末位的商,太祖认为商人重利轻义且无奸不商,商人都是阴险狡诈之人,短期内可以牟取大量财富。因此建国初年,对于商的态度,是严厉打压的。
第150章 现在还来得及
大梁初年,商人及其家眷不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不可以入朝为官。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帝发现商人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群体。小到市井商贩,大到大商人,其实存在就有他们存在的意义。
新帝认为,一味的打压并没有太多的意义,为何他不能培养一批专门的为朝廷和社会服务的商人呢?
a href=&ot;&ot; tart=&ot;_bnk&ot; css=&ot;lkntent&ot;/a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gt;≈lt;)